之江同心·侨助共富⑭|“仙草”点石成金 侨青带富家乡

作者:省侨联 发布时间:2025-10-29

编者按

       近年来,省侨联紧扣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一重大使命,大力推进“之江同心·侨助共富”系列工作,打造了“千个侨团(企)帮千村”“乡村侨舍”“侨助工坊”“侨韵街区”等侨助共富标志性品牌,助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为树立典型,引领示范,现特开设“之江同心·侨助共富”专栏。今天浙小侨带您走进台州市天台县。

图片 1.png

       仲夏的日头正烈,后洋村的田埂上,60多岁的厉大爷蹲在地上,望着不远处连片的青黑色大棚喜笑颜开,“以前就守着几亩稻谷,日子紧巴巴。现在土地租给基地收‘金子’,老伴去采石斛花,儿子在厂里上班,一份地三份钱!”他口中的“金子”,便是街头镇铁皮石斛侨助共富基地里蓬勃生长的“仙草”。

       “仙草”的蓬勃生长与点石成金的故事,离不开心系桑梓、情牵故土的侨界巾帼陈灵霞,她是浙江省政协委员、台州市侨联副主席、天台县侨联主席,同时也是浙江天皇药业有限公司财务总监。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侨界新生代,陈灵霞血液里流淌着浙商敢为人先的闯劲,更饱含着对家乡山水的深沉眷恋。

创新模式,土地生金惠万家

图片 2.png

       后洋村位于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街头镇西南部,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种植为主,集体经济较为薄弱,在种植铁皮石斛前,村民种植稻谷亩产不足1000斤。为了增加农户收益,让农户能够共享公司发展的红利,在陈灵霞的推动下,天皇药业以街头镇为核心,精心布局4062亩铁皮石斛种植基地。天皇药业以远高于市场行情的每年每亩1200斤稻谷收购价折算成现金支付给农户,集中流转后洋村等区域农户的土地建设基地。仅街头核心区3323亩土地,每年就为5000余户农户带来超过60万斤稻谷的额外收益。这对于祖祖辈辈土里刨食的农民而言,这份“睡后收入”无疑给他们带来了安全感与幸福感。

图片 3.png

       值得一提的是,天皇药业对一些本身无法耕种的配套土地,同样进行租赁,并支付全额租金。在基地建设中,不可避免要占用的道路、沟渠、水塘等约830亩配套设施用地,也被折算为稻谷重量,足额注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账户。这对于长期苦于“无钱办事”的村集体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以前想给村里修条像样的路,装几盏路灯,都得厚着脸皮到处跑项目、求赞助,”后洋村的老支书感慨万千:“现在好了,这钱实实在在进了村账,硬化村道、翻新老年活动中心、改善饮用水设施……这些村民盼了多少年的事,也能一件件落地了。现在村容村貌大幅提升,村级组织的凝聚力也增强了。”

 

产业升级,家门口的“黄金”岗位

       土地流转解放了富余劳动力,天皇药业则打造了“离土不离乡”的优质就业平台,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捧起增收的“金饭碗”。基地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的“侨助共富”新模式,化身庞大的“就业车间”和“技能学堂”,帮助周边农户增收致富。

       “侨助共富基地”常年吸纳大批周边农户,经过系统的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转型为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的“新型产业工人”。工人在加工车间里,操作现代化的设备,管理娇贵的“仙草”,月均工资稳定在4500元左右,社保齐全,实现了从“田间老把式”到“现代农业技工”的华丽转身。

       每年五、六月份是铁皮石斛花盛放的黄金季节。金灿灿的石斛花不仅绚烂夺目,更是珍贵的药食同源佳品,需要及时手工采摘。“侨助共富基地”特意留了 1000 多个临时岗位,专招村里的老人和妇女。“这活儿好,就在家门口,采花手上活儿,轻巧!跟老姐妹们边干边唠家常,一天轻轻松松几十块到手,还不耽误中午给孙子做饭。”正在忙碌的李大婶笑得合不拢嘴。这份家门口的工作,让农户这几个月能稳定增收近3000元,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据统计,通过“侨助共富基地”的持续带动和辐射效应,街头镇已有超过3300名劳动力从传统、低效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成为基地的核心产业工人,部分村民也依托基地在包装、物流、农资服务等配套产业中找到新的就业门路,年均增收总额突破6000万元,这不仅让农户的腰包鼓起,更释放了当地乡村活力,为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注入强大动能。

 

侨青聚力,擘画乡村新未来

       陈灵霞积极深化侨助共富工作。三年来,公司拓展基地布局,扩大铁皮石斛种植规模,新增流转土地710亩,新增就业岗位超100个,直接惠及700余户家庭。后洋村周边有九遮山,风景好,接下来,陈灵霞想把石斛和村里的山水结合起来,规划建设集原种保育、休闲观光、科普教育、健康养生于一体的综合性农文旅融合园区,推动石斛产业从单一的种植、初加工,向文化体验、健康服务、旅游消费等多元化、高附加值业态深度拓展。“以后游客来了,可以去看铁皮石斛,了解石斛文化,体验采摘乐趣;村民开农家乐、卖土特产,又能多一份收入。" 陈灵霞说。

       如今的后洋村,田埂上的大棚整齐排列,村道干净整洁,文化广场上笑声不断。从村集体账户上的数字,到村民腰包里的收入,再到脸上的笑容,后洋村的变化就像棚里的铁皮石斛,在侨青的带动下,在乡土的滋养中,扎下了根,长出了希望。

来源:台州市侨联